生態鵝苗的生長發育一般來說分三個階段。自出殼至20日齡時的體重是初生體重的10倍,但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和抗病力較差。這段時間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,提高成活率,提高雛鵝品質。 20-40日齡稱中雛,也有的稱童鵝或青年鵝。雖然體重較大,但胸肌不厚,屠宰率低,可食部分少。40-60日齡稱成鵝,人們通過飼養手段,限制其身體發育,促進體內大量蓄積脂肪,以增加體重。此時,鵝膘肥肉嫩,味道鮮美,屠宰率高,可食部分比重大,70日齡以后,鵝就開始第一次小換羽,膘度大減,體重降低,屠宰率也較低。 實踐證明,不論什么品種的鵝,20-60日齡生長發育比較快,絕對增重高,以后隨著飼養日齡的增加而下降,因而耗料與成本卻要增加,可見,肉鵝養至60日齡出售經濟效益最高。 飼料是影響生態鵝苗體增重速度和飼養期長短的關鍵原因,為了提高經濟效益,在40-60日齡增重速度比較快的期間,不能忽視適當補充精飼料。要喂給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稻谷、糠麩、玉米等精料,將鵝養于安靜而較暗的環境中,并限制其活動,以促進體內脂肪的沉積。 同時供給充足飲水,幫助消化代謝。其經驗是:" 由他吃,由它拉,六十天,正好殺"。一旦發現鵝后腹下垂,前胸豐滿,羽毛光亮貼身,體驅呈矩形,皮下脂肪增厚并有板栗大小既結實又有彈性的脂肪團時,即可停止育肥,出欄上市出售。1.淘汰群體 進入休產期,應首先對生態鵝苗群進行分類,確定出淘汰群體。年老的個體、換羽早的個體、有傷殘的個體、體型過小的個體,以及沒有很大利用價值的個體,都歸于淘汰群體。將淘汰群體單獨組群,停止放牧,圈舍飼養,加大精料喂量,經3周~5周的催肥,鵝翼下脂肪增厚,用手輕壓感到豐滿結實且有彈性,即可上市出售。2.暫留群體 未開產的母鵝、恥骨間隙在3指以下的母鵝、性欲不強的公鵝、多余的公鵝、按照計劃不需保留的種鵝,都歸于暫留群體。對暫留群體,可在活拔羽絨后育肥出售。 拔羽前一天傍晚,停止飼喂食物,拔羽前讓生態鵝苗下水洗浴或人工清洗鵝體,待羽毛干燥后,即可開始拔羽。注意要捏住羽絨基部,一撮一撮向外拔,用力要均勻,動作要利索,先拔片羽,再拔絨羽,先拔胸腹部,再拔體側、腿側,然后是背部、肩部、翅膀。若皮膚出現小塊破損,可涂擦紫藥水或碘酊進行消毒。拔羽后鵝出現脫肛,通常需要2天~3天才能自行恢復,為避免肛門發炎,可用0.2%的高錳酸鉀溶液涂擦肛門。拔羽后3天~5天禁止鵝下水,避免淋雨和烈日暴曬,防止蚊蟲叮咬。 同時在鵝日糧中添加甲硫氨酸、微量元素、維生素,以促進新羽生長。一般每隔45天~50天拔羽1次,可連拔多次。最后1次拔羽后,將這些鵝集中圈養,增喂優質青飼料和精飼料,育肥后出售。3.選留群體 生態鵝苗的利用年限為5年左右,為充分利用其繁殖潛力,生態鵝苗群要分批更新,一般1歲鵝保留30%,2歲鵝保留25%,3歲鵝保留20%,4歲鵝保留15%,5歲鵝保留10%。對確定選留的群體,要采取強制換羽措施,保證開產整齊。 強制換羽前,停止人工光照,停料3天,只供給少量青飼料,保證充足的飲水,從第四天開始,喂給由青飼料、糠麩和糟渣等組成的粗飼料,至第十天試拔主翼羽、副翼羽和主尾羽。如果羽毛干枯,試拔感覺不費勁,即可逐根拔除,如果感覺不好拔或拔出的羽根帶血,要隔3天~5天再拔。拔羽后2天~3天禁止放牧,禁止鵝下水,避免淋雨和烈日暴曬。 在新羽生長期間,要供給優質青飼料,每天補飼2次~3次精飼料。如果拔羽后1個月新羽仍然沒有長出,則要加大餅粕的補充量,使日糧中的蛋白質含量達到15%。換羽完畢后,以放牧為主,減少精飼料投喂量,防止肌體過肥影響產蛋。 注意強制換羽時,公鵝與母鵝應分群管理,且公鵝應提前2周~3周換羽,待母鵝全部換羽完畢后,即可將公鵝與母鵝混群飼養。選留群體也可活拔羽絨2次~3次。